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微信谣言传播与第三人效果影响研究

2021-11-3 17:47| 发布者: Fuller| 查看: 4472| 评论: 0

摘要: 新冠疫情在国内已经总体得到控制,但时不时在一些地方还是有局部的情况,社交媒体上和疫情相关的信息也一直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传播速度。今天要介绍的这个研究论文范例,尝试从“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入手,以新冠肺炎 ...

新冠疫情在国内已经总体得到控制,但时不时在一些地方还是有局部的情况,社交媒体上和疫情相关的信息也一直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传播速度。今天要介绍的这个研究论文范例,尝试从“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入手,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微信谣言为研究对象,探讨微信谣言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和预期行为差异,以期在理论层面进一步拓展“第三人效果”的研究维度,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变量的中介作用,找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谣言的防治路径。

1,范例简介

标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微信谣言传播与第三人效果影响研究

作者: 何鸿雁 韩鸿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2021-04-10

关键词:微信;谣言;网络第三人效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要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微信谣言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交媒体中"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和新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认知还是行动层面,微信谣言传播中都存在显著的第三人效果。在心理层面,受教育程度、疫情知识感知、焦虑情绪、风险感知、卷入度等对认知偏差具有显著影响;在行动层面,媒介依赖、风险感知、可信度、卷入度等则对转发消息和支持审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总的来看,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事件中的媒介依赖是以获取信息为主要需求,事件特性所引起的心理感知是第三人效果产生的直接因素。亲密关系所主导的第三人效果是社会距离理论的延伸,在这一影响下,中年群体或成为谣言传播的风暴中心。  

文章目录

一、文献综述

    (一)第三人效果

    (二)第三人效果与健康传播

    (三)第三人效果与网络谣言

二、研究样本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获取

    (二)变量信息

        1. 微信用户特征。

        2. 新冠肺炎知识了解和识别谣言能力感知。

        3. 焦虑情绪。

        4. 亲密关系。

        5. 谣言易感人群。

        6. 媒介依赖。

        7. 健康风险感知。

        8. 可信度感知。

        9. 事件卷入度感知。

        1 0. 后续行为。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

    (四)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研究发现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微信谣言传播中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微信用户间的亲密关系会削弱第三人效果

    (二)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年龄、焦虑情绪、卷入度对第三人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三)在结构方程模型中,风险感知、可信度、卷入度对第三人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相比媒介,事件特性所引起的心理感知是第三人效果产生的直接因素

    (二)亲密关系所主导的第三人效果实质是社会距离理论的延伸

    (三)疫情事件中的媒介依赖以获取信息为主要表现

    (四)中年群体或成为谣言传播的风暴中

2,本研究范例主要研究方法、相关知识点和工具

2.1 第三人效果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是传播学里一个重要的理论,我们参考知乎文章《一文读懂“第三人效果”理论》做一些摘要。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Walter Philips Davison)在《舆论学季刊》发表了论文《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提出 “第三人效果”假说,成为“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开端。

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影响因素

①媒体偏见。即一个议题的两方都会认为媒体是带偏见的,倾向于反对他们一方的观点。

②多元无知。即在不知道其他人的意见情况下,如果个人假定他们实际上是孤立地持某些特定态度和期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假定其他人都被大众媒介“洗脑”了。

③“自我强化”偏见。人们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他人偏见”,即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时,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

④信息的性质。由于“自我强化”的作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而在评估正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则会出现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对于后者,有学者称为“第一人效果”或者“反转的第三人效果”。

⑤信源的性质。信源的性质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源的可信度,围绕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二是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如广告或竞选宣传),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

⑥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指的是人们感觉与他人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第三人效果”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

⑦专业性和相关知识程度。对于与我们关系紧密的议题,我们都是“专家”,因为我们比其他人更方便获得信息。对事件越关注的人,在感知事件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影响时差异越大。

2.2 搞研究使用什么工具收集社交媒体数据?

2.2.1 采集微博数据

微博采集网络爬虫推荐使用GooSeeker快捷采集和微博工具箱收集研究所需的社交媒体数据。比如GooSeeker微博采集工具箱,可以采集微博博主主页,微博关键词搜索,微博话题,微博评论,微博转发,微博粉丝,博主详情等。输入网址或者关键词,启动采集即可。采集完成后,导出excel数据表。

2.2.2 采集微信数据

GooSeeker搜狗微信关键词搜索工具, 可以收集搜狗微信关键词搜索结果的这些字段:标题,摘要,公众号名称,公众号链接,发布时间等。

2.2.3 视频数据

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在这篇《如何使用快捷采集-以抖音短视频搜索数据采集为例》里,介绍了怎样通过GooSeeker抖音视频关键词搜索快捷采集工具获取抖音关键词搜索后的结果:视频标题,视频链接,喜欢数,视频时长,作者,作者链接,发布时间等字段。

3,本范例研究发现

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微信谣言传播为主题,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第三人效果的表现与影响因素,为特定语境下的谣言传播研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说,本项研究显示了前人有关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变化,探讨了突发事件下受谣言传播影响的受众心理感知机制,所提出的模型加深了我们对事件特性在第三人认知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心理感知对行为层面的预测能力的认识。就实践而言,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影响后续行为的相关心理变量,从而在行动层面加强对第三人认知的诠释和理解,以期为网络谣言防范和治理提供可实践路径。

(一)相比媒介,事件特性所引起的心理感知是第三人效果产生的直接因素

(二)亲密关系所主导的第三人效果实质是社会距离理论的延伸

(三)疫情事件中的媒介依赖以获取信息为主要表现

(四)中年群体或成为谣言传播的风暴中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GMT+8, 2025-1-16 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