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

2021-10-13 10:57| 发布者: Fuller| 查看: 3444| 评论: 0

摘要: 今天分享的这篇范文,是针对社交媒体用户头像选择的研究。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Twitter上,研究者分别进行头像随机抓取,样本量各为100。研究者采取深度访谈法,调查了28位中国微信用户 ...

今天分享的这篇范文,是针对社交媒体用户头像选择的研究。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Twitter上,研究者分别进行头像随机抓取,样本量各为100。研究者采取深度访谈法,调查了28位中国微信用户的头像使用情况。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摆脱了身体在场的情境,然而文化却以一种更为隐匿的方式深刻地形塑着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

1,范文信息简介

标题: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

作者:林升栋1 吴晶晶2 易苑2 刘红琪2

作者单位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时间:2021-07-09

关键词:社交媒体头像;自我形象;差序格局;

基金资助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广告发展趋势:概念、载具、受众与新形态研究”(MXG202006);

摘要

用户对于社交媒体头像的选择是其在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呈现与构建的重要方式。一个有趣的观察是,美国社交媒体平台多流行本人的"大头照",而国内用户却很少选择自己的真人照为头像。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Twitter上,研究者分别进行头像随机抓取,样本量各为100。小样本抽样结果显示:中国用户更偏好非真人头像,而美国用户更偏好面部清晰的真人头像,验证了中美用户社交媒体头像的偏向观察。社交平台头像的不同呈现承载了用户对自我的不同理解和期待。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用户不爱用真人头像这一媒介行为的文化原因,研究者采取深度访谈法,调查了28位中国微信用户的头像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被访者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中国用户不用真人头像这一现象却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诸多共性原因:一是中国用户在差序格局的社交关系下,对陌生人存有较高警惕心,强调对容貌隐私的保护;二是中国用户注重他人的评判与眼光,害怕公开化的个人形象会招致别人的凝视和讨论,对自我形象呈现出高度在意和谨慎的态度;三是中国用户强调精神自我,倾向于借由客体"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摆脱了身体在场的情境,然而文化却以一种更为隐匿的方式深刻地形塑着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

文章目录

一、一个观察

二、对观察现象的验证

三、文献回顾

四、研究方法

五、我们为什么少用自己的真人头像?

    (一)差序关系与隐私保护

    (二)理想自我与他者凝视

    (三)精神内省与托物言志

六、讨论与小结

2,主要研究步骤,研究工具和相关知识点

2.1 什么是差序格局

参考知乎话题《浅谈中国人的关系——自我社会网》,笔者做如下的笔记摘要:

社会学的一个理论研究方向之一,便是社会网理论。社会网理论主要研究关系、和关系网络的结构这两大部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齐美尔的形象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

中国人的关系

我们一度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集体主义,但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人的关系,中国的乡村结构就是一个差序格局,讲究人情,因情感联系紧密程度而层层由内而外建立,像一个水波一样。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2 怎么收集研究所需的社交媒体数据

研究所需的社交媒体数据,比如微博,twitter,可以使用GooSeeker网络爬虫软件微博数据采集工具箱twitter快捷采集来获取。添加网址,启动采集,采集完成后下载excel数据表格。

3,本范例的研究总结

本文作为一个探索性的研究,打开了一些理论上的可能,为将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比如,一向讲求隐私保护的美国人却愿意在社交媒体头像上“大方”展示自己的“大头照”,而一向对隐私不怎么敏感的中国人却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大谈隐私保护。这种有趣的反转可能指向二者在“公”与“私”的理解上存在更深层次的差异。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向外看是为私。一个中国人为了亲近的他人而损害公共利益,从亲者来看就是无私,但从陌生人来看却是自私。这种为了小圈的自私就被合理化了。

从本文的研究发现来看,中国人的“隐私”受到了差序格局的影响。它跟欧美社会的公德与隐私两词中的“公”与“私”有着很本质的不同,西方人的公与私是一个实体性的定义,不随情境或交往对象不同而变化。当然,中美用户的这种使用整体性偏好,也可以从其它的视角加以解读,比如制度要素、使用功能等。当腾讯将之命名为“微信”时,信即信息、短信之意,就将传统书信往来的手写功能突出出来了。没有一个视角是完全独立的,制度、使用的选择也有文化的因素在其中。本文从文化视角切入,待将来的研究做更细致的思考与观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GMT+8, 2025-1-21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