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or数据 于 2015-12-23 10:47 编辑

       前一篇分类算法——决策树分类(一) 解释了什么是决策树,本文继续讲解决策树分类算法,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讲解:
       1) 决策树算法的基本思想
       2) 决策树算法的适应情况
       3) 决策属性的选择
       4) 常见的决策树分类算法。

1. 决策树基本思想
         决策树算法有很多变种,包括ID3、C4.5、C5.0、CARD等,但其基础都是类似的。首先来探讨一下决策树树算法的基本思想:
       具体步骤如下:
       1).  假设D为训练样本集。
       2).  从属性集合Attributes中选择一个最能区别D中样本的属性。
       3).  创建一个树节点,它的值为所选择的属性。创建此节点的子节点,每个子链代表所选属性的一个唯一值(唯一区间),使用子链的值进一步将样本细分为子类
      
       对于每一个分支继续重复(2)(3)的过程,直到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a): 所有属性已经被这条路径包括。
       (b): 与这个节点关联的所有训练样本都具有相同的目标属性(熵为0,下文将详细介绍熵)。

2. 决策树适用情况
       通常决策树学习最适合具有以下特征的问题:
       1) 实例是由“属性-值”对表示的。
       2) 目标函数具有离散的输出值。例如上文提到示例中女孩对相亲对象的见或者不见
       3) 实例的所有属性都是离散值。如果是连续值或者离散值种类太多,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的区间,例如上面的age分为了3个区间而不是每个独立的值为一个判断分支。

3. 决策属性的选择
       属性选择方法总是选择最好的属性最为分裂属性,即让每个分支的记录的类别尽可能纯。将所有属性列表的属性进行按某个标准排序,从而选出最好的属性。
       属性选择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信息增益(InformaDion gain增益比率(gain raDio基尼指数(Gini inDex,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信息增益。
       在介绍信息增益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概念,“熵”。信息增益是用熵作为尺度,是衡量属性对训练数据分类能力的标准。而“熵”是衡量训练集集合纯度的标准。公式表示为:

       其中的m表示数据集 D 中类别 C 的个数,Pi 表示 D 中任意一个记录属于 Ci 的概率,计算时
                     Pi=(|Ci|/|D|)
       Entropy(D) 表示将数据集 D 不同的类分开需要的信息量。
      
       如果某个数据集的类别的不确定程度越高,则其熵就越大。比如我们将一个立方体A抛向空中,记落地时着地的面为f1,f1 的取值为 {1,2,3,4,5,6}f1 的熵
                 Entropy(f1)=-(1/6*log(1/6)+…+1/6*log(1/6))=-1*log(1/6)=2.58
       现在我们把立方体 A 换为正四面体 B ,记落地时着地的面为 f2,f2 的取值为{ 1,2,3,4}f2 的熵
                 Entropy(f2)=-(1/4*log(1/4) + 1/4*log(1/4)+1/4*log(1/4)+1/4*log(1/4)) =-log(1/4)=2
       如果我们再换成一个球 C,记落地时着地的面为 f3,显然不管怎么扔着地都是同一个面,即 f3 的取值为 {1},故其熵
                 Entropy(f3)=-1*log(1)=0
      
       可以看到面数越多,熵值也越大,而当只有一个面的球时,熵值为0,此时表示不确定程度为0,也就是着地时向下的面是确定的。
       信息增益简单来说就是衡量熵的效应值,信息增益越大,说明“熵”的效应值越高,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一个作为此次的分类属性,信息增益的计算:
       信息增益的定义为分裂前后,两个信息量只差:
       信息增益 Gain(R) 表示属性 R 给分类带来的信息量,我们寻找 Gain 最大的属性,就能使分类尽可能的纯,即最可能的把不同的类分开。

4. 常见的决策树算法
       ID3算法:
       优点:算法的理论清晰,方法简单,学习能力较强。
       缺点:只对比较小的数据集有效,且对噪声比较敏感,当训练数据集加大时,决策树可能会随之改变。
      C4.5算法:
       优点: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
       缺点:在构造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因而导致算法的低效。此外,C4.5只适合于能够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集,当训练集大得无法在内存容纳时程序无法运行。
       SLIQ算法
       优点:SLIQ算法对C4.5决策树分类算法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决策树的构造过程中采用了“预排序”和“广度优先策略”两种技术。使得该算法能够处理比C4.5大得多的训练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随记录个数和属性个数增长的可伸缩性。
       缺点:
       1) 由于需要将类别列表存放于内存,而类别列表的元组数与训练集的元组数是相同的,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以处理的数据集的大小。
       2) 由于采用了预排序技术,而排序算法的复杂度本身并不是与记录个数成线性关系,因此,使得SLIQ算法不可能达到随记录数目增长的线性可伸缩性。
       SPRINT算法
       优点:寻找每个结点的最优分裂标准时变得更简单
       缺点:对非分裂属性的属性列表进行分裂变得很困难。

参考文献: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12-18 16: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

  • 运行Apple无法验证的程序的方法
  • 文本聚类分析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 利用AI阅读和分析文本:扣子COZE记录用户反
  • 在网页片段内直观标注——以B站评论采集为
  • 利用AI阅读和分析文本:使用COZE建设游记文

热门用户

GMT+8, 2024-12-23 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