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定性研究中是否应该使用和如何使用“效度”这一概念有不同的意见,绝大部分定性研究者仍旧沿用“效度”这一词语来讨论定性研究中有关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问题。对效度进行分类的方法目前有很多种。

有的学者将效度分成几种类型:描述型、解释型、理论型、推广型。
1. 描述型效度指的是对外在现象或事物所进行描述的准确度。对这种效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距离太远无法看清或听到所发生的事情;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有意无意地省略掉某些对研究课题至关重要的信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等。

2. 解释型效度指的是研究者了解、理解和再现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真实程度。满足这一效度的首要条件是:研究者必须站到被研究者的角度,从他们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情中推演出他们看待世界以及构建意义的方法。

3. 理论效度又称诊释效度,指的是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以及从研究结果中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所研究的现象。如果某一理论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令人信服地诊释研究的现象,那么这个理论就缺乏理论效度。

4. 推广效度又称外部效度,指的是某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类似的人群和情境。由于定性研究不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将从样本中得到的结果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然而,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企图通过对样本的研究而找到一个可以推广的普遍规律,而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再现其本质,从而为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和事起到一种观照作用,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5. 评价效度指的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否真实。如果研究者带着有色眼镜,只注意那些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挑选那些可以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那么研究结果的评价效度就比较低。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0-9-2 09:07

沙发
内容分析应用 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0-9-2 09:0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内容分析应用 于 2020-9-2 09:10 编辑

对效度进行检验的具体手段一般有:
1)侦探法,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一步步进行侦查,找到有关线索,然后将线索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制定最佳处理方案;

2)证伪法,在建立了初步假设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这个假设是不真实的或不完全真实的,然后修改或排除这一假设,直至找到在现存条件下最为合理的假设;

3)相关检验法,将同一结论用不伺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对样本中不同的人进行检验,尽可能通过不同的渠道对已建立的结论进行检验,以求获得结论的最大真实度;

4)反馈法,研究者得出初步结论以后广泛地听取同行、同事、朋友和家人的意见,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和分析研究结果,并从多方面的检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参与人员检验法,将研究报告交给被研究者,了解他们对研究结果的反应—如果被研究者对结论有不同看法,或者认为研究者误解了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研究者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改;

6)收集尽可能丰富的原始资料,为研究者检验初步假设提供充分的依据;

7)比较法,将研究结果与人们心目中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定义进行比较,确定其结论是否成立。如果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者应回到原始材料进行进一步检验。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也可以运用比较这一手段对材料进行甄别、剔除、分类和综合。

原文见微信: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



举报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精彩推荐

  • Gephi社会网络分析-马蜂窝游记文本分词并同
  • Gephi社会网络分析-基于马蜂窝游记文本以词
  • 知乎话题文本根据词语间距筛选后生成共词矩
  • 马蜂窝游记文本分词后以词语间距为筛选条件
  • 学习使用apriori算法挖掘关联关系

热门用户

GMT+8, 2024-4-26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