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这篇研究范例《表达与窥视:微博评论心理动因的分析与思考》,以微博作为研究阵地,分析微博评论的心理动因。 1,范文简介 标题: 表达与窥视:微博评论心理动因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原佳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日期:2021-02-05 关键词:微博评论;社会行动理论;深度访谈;心理动因; 摘要: 微博空间热点议题层出不穷,评论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意见表达的重要手段。本文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通过参与式网络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微博评论的心理动因。研究发现,工具理性下的微博评论出于增加权重心理和利益驱动心理;价值理性下的微博评论出于公共参与心理;传统行动下的微博评论出于娱乐消遣心理和群体归属心理;情感行动下的微博评论出于自我情绪宣泄心理和群体心理。同时也指出网民评论心理的复杂性,在分析心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舆论引导的相应策略。 文章目录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二、微博评论的心理动因探析 (一)工具理性下的心理动因 1.增加权重心理 2.利益驱动心理 (二)价值理性下的心理动因 (三)传统行动下的心理动因 1.娱乐消遣心理 2.归属认同心理 (四)情感行动下的心理动因 1.自我情绪宣泄心理 2.群体心理 三、结论与思考 2,本研究范例主要研究方法、相关知识点和工具 2.1 数据来源 该研究者选取了2019 年微博讨论度较高的 5 个热点事件: 国庆阅兵、李心草溺亡、四川凉山森林火灾、雪莉自杀、人类首张黑洞照片[5]。通过微博平台获取 5 个事件中热门微博榜首下面的评论者,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话题中抽取 5 个评论者,组成 25 人的访问对象。“国庆阅兵”话题下的 5 位受访者编码为 1. 1 ~ 1. 5,“李心草溺亡”话题下的 5 位受访者编码为 2. 1 ~ 2. 5,“四川凉山森林火灾”话题下的 5 位受访者编码为3. 1 ~ 3. 5,“雪莉自杀”话题下的 5 位受访者编码为4. 1 ~ 4. 5,“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话题下的 5 位受访者编码为 5. 1 ~ 5. 5。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均控制在60 分钟,鼓励受访者在既定的主题和采访范围内自由表达。 2.2 搞研究使用什么工具收集微博数据? 微博采集网络爬虫推荐使用GooSeeker微博数据采集工具箱,可以采集微博博主主页,微博关键词搜索,微博话题,微博评论,微博转发,微博粉丝,博主详情等。 输入网址或者关键词,启动采集即可。采集完成后,导出excel数据表。 3,本范例研究结论和思考 在现实中人们可讨论的话题丰富多样,瞬时参与评论的心理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对评论者的心理采取简单的划分。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出发,考察微博评论心理动因无疑化解了分析的难度,存在一定的可行性。 基于增加权重心理、利益驱动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和归属认同心理的微博评论没有实质性的危害,但仍要采取适当的规范措施,加强对平台盈利账号的监管,减少低质重复的内容对网络资源占用。其次,微博用户应提高媒介素养,在评论严肃新闻时,不能求一时的关注度而污染评论空间。意见领袖作为态度导向者也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引导粉丝正确地参与公共讨论,在陪伴感得到满足的同时积极净化网络空间。相比之下,基于公共事务参与心理、自我情绪宣泄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微博评论是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关注和引导的。在公共事件发生时,涉事部门应及时疏导和化解公众情绪,防止信息渠道不畅而造成谣言泛滥,避免人们因急躁冲动的情绪感染而受到无意识的心理暗示。网络舆论虽然更愿意向弱势群体倾倒,但也并不意味着舆论只关照弱势一方。现实生活中的强势群体需要在网络空间中以弱势的形象存在,相关部门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应当巧用“弱传播”的技巧为自己赢得信任空间。微博用户也应当合理情绪表达,防止被恶意操纵。微博平台也应当维护平台秩序,完善评论过滤系统,既能保障网民的正常表达,又防止键盘侠偏激的表达污染微博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访谈对象数量较少,访谈话题选择覆盖并不全面。后续的研究可以多选取不同话题以及不同话题下的评论者,增加样本用户的多样性; 其次,本文只探讨了评论者的心理动因,缺少评论内容与评论话题之间关系的心理分析以及微博用户在评论下的互动心理的深层次挖掘。未来在关于微博评论的心理动因的分析中可以尝试从细微之处入手,进行更细化的研究。 |